双非本硕毕业,打工八年,副业2年,做过投资人、干过上市公司法务,和不少创业者和”大佬“打过交道”,比打工人更了解打工人 今天来聊聊“35岁危机”这个话题 ~ 不可置否,35岁确实已经是好多人职场人士的分水岭,30岁之前人与人的差距并不大,但是35岁之后,好多同行人的差距可能有几倍甚至几十倍了(这里不是指人格的差距,而仅仅是以世俗的财富、地位作为参考标准)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?肯定会有很多人说是家庭背景、命运、风水等原因,这些肯定是影响因素,但是如果扯这些我感觉谈论这个话题就很没有意义了,那么我们讨论的前提是:同一起跑线上的人(包含相近的家庭地位、能力条件且都是普通人) 首先抛出我的结论:我觉得最主要有两个:1、选择;2、时代的趋势 第一个观点,选择远大于努力 不同的赛道,行业毛利率天差地别,有的行业毛利率高的吓人,有的行业赚钱的辛苦程度也无法想象。所以同样两个人分布在两个差别这么大的行业里,经过十年,差距甚至都不止十倍了,真的是因为能力吗?其实更多的是行业势能的放大效应,所以“男怕入错行”,刚毕业或者高考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谨慎选择,关乎你的一生。 第二个观点:时代的趋势,特别是国家的势能 之前看上去再好的行业,如果时代的趋势变了,说不定一夜之间就没了,比如K12教育、地产等,是这些企业做的不好吗?不是的,时代的发展主题变了。所以审时度势,不断学习适应变化是我们永远的必修课,不要老觉得时代发展和我一个月薪几千的人没关系,不是的,时代的大背景笼罩了所有人。 ~ 但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 每个人的人生路线、机遇运气、天赋才华、家庭背景、性格追求爱好等都是不一样的,无法用一道道年龄线来给所有人框出一个标准的人生模板,没有什么样的人生应该是“标准的”。 每个人的花期都不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。
整个社会环境和个人层面,都应该降低对年龄的敏感度,减少对年龄的限制和歧视,不再用年龄去给每个人划定人生的规划和框架,不在用年龄去给某个人规定一个“应该有的样子”,给每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和人生容错率,给每个人多一些试错的空间。 生活本来就很苦了,人生本就不容易了,如果一辈子再像被掐着表、被撵狗一样撵着往前走,真的更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