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拥有爱的人” | 一种无法选择的渴望

“2012年5月30日,快到凌晨3点,我最后一次关掉电脑,又是一个厌恶自己、可怜自己的黑夜。……在近20年的时间里,我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度过每一个夜晚:坐在电脑前搜索和观看儿童色情图片和视频。无论我找到多少这样的图像,无论我有多么想睡觉,我还是这样一天天的、无法抑制自己地寻找着。”


这是David Goldberg对自己生活的记录,他既是一名记者,也是一个恋童者。2013年,他因为购买儿童色情内容而被逮捕。随后,他写下了一本书,坦承自己的性偏好,不过由于争议巨大,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。


“恋童癖”这个词,可以说是臭名昭著,人人喊打。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是“恋童癖”? 它是一种精神疾病么?所有恋童者都会猥亵幼童么?


我们今天来聊聊“恋童”。


· 恋童也分“有危害的”和“没有危害的”两种。


最新版的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,也就是第五版(DSM-5)中,“性欲倒错障碍”这一章节中有一些修改。编写这一章节的工作组说,他们希望在“不典型的人类行为”和那些“会造成自己精神痛苦、或对他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威胁的行为”之间划上一条界线。(The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 Work Group sought to draw a line between atypical human behavior and behavior that causes mental distress to a person or makes the person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-being of other individuals. )


“恋童障碍”属于“性欲倒错障碍”的一种。在DSM-5中,它区分了作为一种“性欲兴趣”的恋童,与作为一种“精神障碍”的恋童。


DSM-5认为,当一个人仅仅是对儿童(通常是13岁及以下)有一种强烈的“性趣”;但这一点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、也没有影响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,并且他们从未对儿童实施过实际的性行为/性骚扰,这就仅仅是一种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。它并不是精神障碍。它是一种不典型的人类行为,却不是“有病”。


而如果一个人对儿童的强烈“性趣”持续了6个月以上,同时1)给ta带来了内疚、焦虑、羞耻、孤独等等感受,并且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功能,或者,2) ta曾经真的做出过相关的行动(两条中只要具备一条即可),这种情况下ta才会被诊断为“恋童障碍”


只有16岁以上的人(且比欲望的对象至少大5岁)才有可能获得恋童障碍的诊断。


KY主创们有话说:关于这个部分,背后还有很多争议,有兴趣或疑问的同学请参看本文最后一节附加题部分,略难,小学渣们不要看。


恋童障碍中有一些亚类型,有一些人只被男童吸引,有一些人只被女童吸引,还有一些人可以被两种性别的孩子都吸引。另一种更罕见的亚类型是只对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孩子有兴趣。


“恋童”本身通常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状况,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。但恋童障碍患者由于恋童带来的精神痛苦、社会生活功能损害则是可以被改善的。那些对儿童有不良行为的恋童障碍患者,也能够通过治疗更好地控制自己,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。


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男性要多于女性。DSM-5的统计称,男性人群中恋童障碍最高可能的患病率是3-5%。在临床上,多用“阴茎体积描记法”和观看儿童色情照片、影像等手段结合来进行诊断,比如观察被试在面对儿童图片、影像时的性唤起程度。(但在很多国家,传播、播放儿童色情影像都是违法的,因此这一检测手段也存在争议。)


一些遗传、生理因素(比如子宫内神经发育紊乱)被发现和恋童障碍相关。具有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的人群中,恋童障碍也会更常见(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中,恋童障碍比一般人群中常见)。此外,恋童和童年性侵犯之间也被怀疑有联系。恋童的成年男性经常报告说,他们在童年时曾遭受过性虐待,而且他们选择的侵犯对象也和自己被侵犯的年龄比较接近;而女性恋童者在童年遭受性虐待的几率则要更高,高达47-100%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童年遭受性虐待与恋童障碍的相关性。





· 关于恋童,有几个常被误解的事实:


1. 恋童不等于娈童(child molestation, 即做出侵犯、猥亵幼童的行为)。


前述介绍也已经说到,拥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,并不意味着个体就会在现实中对儿童做出性接触行为。事实上,大多数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。并不是所有这个人群中的人都是“坏人”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有相应的行为,却一直遭受着自我道德感的谴责,被羞耻、内疚、孤独感折磨。


不仅如此,那些对儿童做出性侵犯行为的人,也并不一定都是恋童者。有些人是可能是因为对成年异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因而转向儿童进行侵犯行为;有些人则可能是反社会人格、强迫症患者或者酒精、物质滥用者。


2. 恋童是天生的。


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恋童是与生俱来的。也就是说,就像其他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是同性、异性或泛性一样,恋童者对儿童的性兴趣也是从小就有的。只不过,在恋童倾向最初显现的年龄就做出判断是很难的。因为在年纪小的时候,还很难区分那是对同龄人的兴趣还是恋童倾向;因此,需要在年龄超过16岁时才可做出诊断。


2013年,James Cantor等人的研究认为,恋童者有许多相似的生理特征,比如大脑受过损伤,身高和IQ较一般人更低等。此外,他们的大脑白质也被证明异于常人。 “有许多治疗师都在很长的时间里试图将恋童者变成非恋童者,但他们都失败了。他们可以学会自我控制,可以试图压抑自己的性冲动,可以学会如何过上更健康的生活,但他们仍然是恋童者。” James Cantor说。


3. 恋童者也会对成人产生性欲。


恋童者往往对儿童的性欲要比对成人的性欲更强烈,但并不是所有的恋童者,都只对13岁及以下的儿童产生性欲。也有很多恋童者对儿童和对成人的性欲是差不多强烈的。这也为这些恋童者保留了健康生活的可能——只要他们能把自己对儿童的兴趣仅仅保留在幻想中,不在行动中有任何实施,而与成年人开展性和亲密关系。






· 儿童充气娃娃能够帮助预防犯罪么?


David Goldberg说,自己算是幸运的,加拿大的法律只判给他90天监禁;如果在美国,他需要服刑数年。而正是由于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强烈恐惧,使得恋童者往往不敢寻求帮助。大多数有恋童倾向的人都在辛苦地控制着自己的冲动。一项德国的研究对恋童癖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,发现那些有恋童倾向,但未付诸行动的人,比起那些已经付诸行动的人,在控制冲动的脑区出现了显著的活动。


目前,传统的针对恋童癖的疗法,包括认知行为疗法、化学阉割等,都是指向冲动控制的。如前文所说,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。这些治疗都是为了让恋童者能够控制自己对儿童的冲动,不做犯罪的行为,同时减轻自己精神上的痛苦。


但随着DSM-5标准的改变,将恋童分为了“恋童取向”和“恋童障碍”两种,也有人开始倡导,不要一味徒劳地改变和控制它,而是寻找合适的渠道来释放,从而减少实际的伤害。心理学家James Cantor就认为,对于恋童障碍患者,与其使用“治疗”这个词,不如着眼于“预防”他们做出可能的伤害行为。


在国外已经有专门生产以儿童为模型的充气娃娃的公司,Takagi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的老板,他自己也是个恋童者。“因为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渴望,所以,我想要帮助人们,以合法、合乎道德、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释放出他们的需要。”他经常收到购买者的来信,说“感谢你们的产品,使我免于犯罪”。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,很多人的职业经常和儿童接触,比如医生和学校老师。


不过,也有研究者质疑,这可能会反过来助推性侵者的犯罪。一项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对恋童者在色情物品(如充气娃娃)使用前后的状态进行了检测,发现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,有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冲动行为,有的则会增强侵犯的冲动。


恋童者往往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人,这群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。他们的婚姻大多都不能长久,只能将自己的性偏好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。“我最大的疑问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——为什么我是一个恋童者?这让我觉得上天很不公平。我的人生从出生就是一种不幸,不但自己不幸,还时刻担心自己给别人带去不幸。我是世上最不可能拥有爱的人。觉得我永无可能获得幸福。如果我们可以——相信我——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。”David Goldberg说。







· 性欲取向(Orientation)VS 性欲兴趣(Interest)


在精神障碍中,有一大类被统称为性欲倒错障碍,其中包括窥阴障碍、露阴障碍、摩擦障碍(喜欢在人群中摩擦摩擦)、性受虐障碍、性施虐障碍、恋童障碍、恋物障碍、易装障碍、及其他。


在过去版本的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第四版(DSM-IV)中,性受虐、性施虐、以及恋童都被称为一种“性兴趣”(Masochistic Interest, Sadomasochistic Interest, Pedophilic Sexual Interest)。


但在最新版本的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第五版(DSM-5)中,性受虐、性施虐、以及恋童在一定情况下被称为了一种“性取向”(Masochistic Orientation, Sadomasochistic Orientation, Pedophilic Sexual Orientation)。


2013年底,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第五版刚面世的时候,关于恋童的这个用词改变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
这是因为,Orientation 这个词语暗示了“正常”和“允许”。同性恋、双性恋等都被称为性取向(Sexual Orientation),过去他们也曾经被DSM收录认为是一种疾病,后来它们被从疾病范畴内移除。当时有人批评DSM-5应该保持一种政治中立的态度,而对于恋童这个用词的改变是一种有政治色彩的表态,有一些法律层面的暗示。他们认为这个用词的改变,表示美国心理协会(DSM的编写组织)认同激进派的一些法律主张,甚至有批评者在当时提出这种用词的改变是恋童癖合法化的前兆。


为此,美国心理协会曾于2013年年末发布新闻,表示用词的改变只是一个“打字错误(typo)”,并强调了对于针对儿童的性犯罪行为的深恶痛绝。他们还表示会在未来再版的DSM-5中更正这个错误,重新用Pedophilic Sexual Interest来称呼恋童。目前更新版本的DSM-5尚未面世,我们拭目以待。





@ 用户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,并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或观点。作为内容发布者,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,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,由该内容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。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。本网站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、法规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。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相关推荐
  • 女性的世界并不只围着男人转

    如果说我的上一本书《灵魂有香气的女子》,是从32位民国女性的命运中读出自身的故事,那么这本《美女都是狠角色》就是从身边女子的经历里照见自己的影子。 有了孩子后,我更加理解女性在处理家庭、职场、情感、自我、兴趣之间 ...

  • 听起来不可思议,但有人就是这么脱单的!!!

    01 35岁,想尽快解决个人问题 本人35岁,硕士,现在是三甲医院医生,年少时一个人到一线城市读书后又留下来工作,本人家境一般,读书和工作时吃过很多苦。 由于医疗工作比较辛苦也错过了很多机会,至今单身,如今工作稳定 ...

  • 让男人非你不可的小秘诀,你都有做到吗?

    《留什么给你》一曲中有句耐人寻味的歌词,“爱都是开始得很美丽,结束得没道理,想想是很可惜”。 感情从始而终,仿佛也只是一转眼的事。 开始的时候,谁都热情高涨,对方身上的优点被无限放大,时间的沉淀下,缺失新鲜感就 ...

  • “对全世界冷漠,只对你一人温柔”

    前段时间看完《罗小黑战记》,发现除了软萌可爱的小黑,另一个人物“无限”也受到了热烈追捧。 轻轻松松俘获了大票女生的心,网络上到处都是争做“小黑师娘”的姑娘,为把无限大人送上热搜操碎了心。 还有人发出了灵魂拷问: ...

  • 你爱的人总是对你刻薄冷漠?学会这两点

    这两天看了下《安家》那个剧,里面小健健最开始追的那个姑娘,苦着脸跟自己妈妈说:我好像陷入了恋爱怪圈,喜欢我的我看不上,我喜欢的又不喜欢我。 这句话我也经常会在学员那里听到,好多学员身边并不缺乏追求者,但那些追求 ...

  • 抓住男人的“秘密洞穴”,让他急不可耐想娶你!

    今天分享一个逼婚不成反被分手,转折后从和好订婚到钻戒求婚的跨国婚恋案例。 01 女:不结婚就分手?! 男:好!分手就分手! 33岁的小妍,高校硕博毕业,定居美国洛杉矶搞科研,年薪百万,是那种典型的高价值女生。 可令人 ...

  • 懂得这两招,你就是他心里不可替代的女人!

    1 “我把别人当对象,别人把我当炮友” 问: 我是一名视频主播,平时工作就是讲课,交际圈也比较窄。 最近朋友介绍了一个男朋友,两个人相处开始的时候挺好的,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合适的,两个人很快发生关系。 之后我就感 ...

  • 如何抓准男人的情绪痛点,让他觉得你不可替代?

    01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是多少女生的“通病” 我叫小月,今年30岁,留学硕士,四年前我留学回国,家里帮我找了个还不错的单位,亲戚朋友觉得我寒窗苦读熬出了头,工作也有了着落,便开始催我谈恋爱,结婚。 刚接到这个任务的 ...

  • 懂得这一招,你就是他心里不可替代的女人!

    大家好,我是如意。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在恋爱关系中,大家最怕自己进入什么样的状态? 有的怕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让对方慢慢不喜欢,有的怕关系走越深越容易有伤害。 但据我了解,大多数人都最怕关系中的患得患失。 很多学 ...

  • 中国人假期真少吗?看看世界各国年假对比

    专家呼吁增加假期长度,认为这不仅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福祉和民众幸福感,也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。 实际上,中国的公共假期与大多数欧美国家相比差异不大。 如果不考虑调休,中国的公共假期包括:元旦1天(1月1日)、春节3天(农历 ...

  •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